课程改革到今天已经实行了十年,我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停留在这个教学问题上,或者说我们现在提得比较热的,一个是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些谈的都是教育的本质,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但是,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近年来,有很多教学模式不断被大家认可和热衷,比如说精讲多练、学案教学,还有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像洋思中学、杜郎口学校,其实大家叫法不一样,而相通的地方就是“少教多学。”因此这个课题,或者说一个问题也好,绝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不是哪个人一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经过教学实践研究之后,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应该在这里面做一些文章。
少教多学,少,少到什么程度;多,多到什么程度。现在有一些学校就规定:一节课,讲不能超过10分钟,或者不能超过15分钟;规定死学生要有多长时间的练习时间。我觉得似乎也不用规定得那么死。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但是少教多学这个理念是对的,因为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叫自主学习,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数据调查我们发现,学习者自我参与度的高低是决定他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质量的根本原因。不管讲多讲少、学多学少,都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问题。
语文学科有它自有的规律,在教和学这个问题上历来就意见杂陈。既然语文学科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去研究,语文课的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怎么样提高学习效率,以往大家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个现象的确存在,尽管经过几十年大家的共同努力,有所好转,但我认为没有根本的转变,语文学习占用了我们学生很多的精力,但是一直是收效不明显。这个问题也让我们很伤脑筋。我觉得,第一语文课水分很大,这45分钟时间里,真正的有效学习时间,到底有多少,是不是需要把一片文章从头到尾掰开揉碎了从作品的背景到作者到分析到提炼中心、写作特色都要面面俱到呢,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重复的,我们应该很好算这个账。所以,少教多学看似简单,对于老师来讲,我给你规定45分钟,你只许讲10分钟或者15分钟,不是这个问题,关键你在单位时间里需要讲什么,哪些是不需要你讲的,哪些是非你讲不可的,所以作为一个课题,下一步我们也打算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从语文教学规律的角度,从学习规律的角度要很好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研究这个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同仁都来关注这个课题,大家都来献计献策,争取在这方面能够有所贡献,有所突破,为我们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做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