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探究
绵阳市安州区七一实验小学苏强
摘 要: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旨在探索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有效课堂构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良好行为
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笔者认为该学科的教学重心应当是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行为,因此,课堂教学结构也应随之发生变化。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坚实基础
现代教育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提倡素质教育就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少年儿童只愿意与自己信任的人交往和交流,对于那些自己不了解或不信任的人是不可能打开心扉的。所以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欣赏和打心眼儿里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爱戴和亲近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是课堂的关键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其中教学方法非常关键。大家都认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都相同的教学,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产生的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差异。根据该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上应侧重于游戏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根据教材尽可能将课堂创设为故事演讲、情景剧表演、师生互动游戏、行为能力展演的舞台。比如,在《可爱的动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讲述自己和家里动物之间的真实故事,学生用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动物很可爱,懂得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在《干点家务活》教学中,教师提前安排学生将自己家中的衣服和裤子带到课堂,作为教学“叠衣服”的教具和学具,通过师生共同学习和技艺展示互动,学生轻松掌握了一项家务活的技能,懂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理。在二年级《这些是大家的》教学中,设置情景剧表演舞台,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桌子的心声和期盼,能有效达成“爱护公物”的教学目的。
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在学生的亲身体会中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社会公德行为起到关键作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是教学拓展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出一个个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绘声绘色的教育教学环境。这对于拓展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例如在《请帮我一下吧》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温暖的接力棒”四副死板的故事插图转变成有声像的动画片视频,形象逼真地讲述了“接力棒”的传递过程及助人为乐意义。又如在遵纪守法行为养成教学中,教材上广泛性的案例少之又少,甚至代表性案例也不足。教师利用多媒体这个信息大容量工具,再现生活中各种社会公德行为的真实事例,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达到课堂教学拓展的最大化。
四、家长参加课堂教学是有力提升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家长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可以是直接参与者,是助教合作的平等关系。老师课前预设要求家长扮演角色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三边活动”的一员。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第12 课“这时怎么办”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将课堂创设为情景剧表演,家长和老师扮演长辈的角色参与表演,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对知识理解迅速、掌握准确。这种“三边活动”的言传身教,为教学创设了一个现身说法的氛围,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有力的自我提升。
五、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
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社会公德行为工作中,教师通过以上一系列课堂教学之后,最重要的环节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以观察者、监督者、义工者等身份到真实环境中亲身去感受、体验。
为了学以致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协同各班主任通过学校大队部的组织领导下,拟定开放式教学活动方案,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养成教育效果。1. 开展“校内监督员活动”,各班选拔言行习惯好的学生,负责每日校园学生行为监督工作,纳入班级考核。2. 开展“校内示范岗”活动,评选周文明学生(班级)、月文明学生(班级)、学期文明学生(班级),孩子佩戴“文明学生”标牌发挥示范作用。3. 开展“家庭小手拉大手”活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目的性地给学生及家长布置一些适当的实践任务,使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律行为能力在家庭中得到进一步提升。4. 开展“校外文明劝导岗”体验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到校外公共场所,对过往人群一些不良的行为进行提示劝导,收集典型案列。5. 开展学生校内外良好社会公德行为展演,活动由各班组织和学校统一组织为宜,其内容是宣讲学生自身及校外人员良好行为事迹。
通过以上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家庭美德意识、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生牢固树立了文明形象,以自己的文明行为感染身边人,以良好的公德风尚影响身边人,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最终得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