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总括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唐宋散文诗注探究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唐宋散文诗注探究

李贤云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宋文学作品,散文包括王勃《滕王阁序》,韩愈《师说》;宋代苏轼《赤壁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教学中研究他们的文章不胜枚数,但是多针对高考文言文试题方向,以文言文基础教学为主,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积累,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积累,文言文的熟读背诵和文言翻译为主,辅助以练习;或者是高端圈子学习寻绎典故,笺释文意,阐明修辞,解析辞章等等。但在唐宋散文神韵的挖掘上似都未达一间。如何更好的将继承弘扬落到实处,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进入百姓家庭,进而使之走向世界,这是需要下大力气去研究实践的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个人认为,用富有韵律的译诗翻译唐宋诗文,既能保证原文的准确性和文学性,而且又与原来教材注释翻译互补,再是对每篇文章延伸链接,以现代人的眼光解读,融入时代元素,加深对散文理解,感悟文辞之美,深邃哲思,更能助力唐宋散文的学习。

关键词唐宋文学;高中语文;人教版;散文诗注;国学;


一、高中语文教材唐宋散文译注现状及开展唐宋散文诗注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唐宋文学译注课本注释、教参赏析颇多,但是多是针对教师教学。教学中研究性的文章也不胜枚数,但是又多针对高考文言文试题方向,以文言文基础教学为主,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积累,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积累,文言文的熟读背诵和文言翻译为主,辅助以练习;或者是高端圈子学习寻绎典故,笺释文意,阐明修辞,解析辞章等等。以上的两种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都不免是功利的趋动,事实上在真正传达出唐宋散文的神韵方面还未达一间。如何更好的将继承弘扬落到实处,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进而使之走向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这是需要下大力气去研究实践的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缘此,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一些控索,个人认为,用富有韵律的译诗翻译唐宋诗文,既能保证理解原文内容的准确性和学术性,而且又与注释翻译互补,还要对每篇文章延伸链接,以现代人的眼光解读,融入时代元素,加深对散文的理解,感悟散文文辞义理之美,品味个中三昧,更能助力语文教材中唐宋散文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现代诗文的写作能力。我们考虑散文诗注要面向全体师生,故力求清通简要,不作繁琐考证。原来相关译注基本注重传统注解,凡是涉及有争论注解,我们择善而从,其余主要说法在注解中提及。用诗歌语言精炼形象地翻译、解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宋散文,这是最直捷有效的提高学生古代文学修养的有效形式。因此我们对高中唐宋散文教学产生了新的思考,力求在尊重古文教学传统方法(注释翻译)的前提下,在已经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之上而有新的教学突破。


二、高中唐宋散文诗注对策研究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唐宋散文篇章十分有限,而唐宋散文在我们散文学习中的经典示范的作用又毋庸赘言,务必要读懂读透,知其出入法。为所选唐宋散文进行诗歌式注解,正是为学生创建一个实现思维发展的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进一步提升文学创新发展能力,助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继承发展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此,我将分别从: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共同探究学习,提升文学实力;构建教学情境,诗注能力迁移等方面来阐述。

(一)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促进学生散文学习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高中学生对于古代散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但是长期以来,教学中又多把考试考点作为教学指导的风向标,因此教师教学中多把文章进行了肢解成了一个个文字、词语或者语句语段,形成了有字无句,有句无段,有段无章的面目可憎的情形,让我们优秀的唐宋散文失去了它本来独具的思想艺术魅力。学生学习没了兴趣,甚至进而发展成为讨厌学习古文,远离古文学习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事实上,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学生从小就接触诗歌,可是却很少写诗,激发学生兴趣,相信并不断挖掘学生潜能,为唐宋散文进行诗注,加强对散文整体性理解,有益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正如一代古典文学大师曹雪芹,他的小说《红楼梦》,就以《好了歌》为全文纲领,也就是以诗的形式诠释了全书精要:“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帳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首千古绝唱,凄婉哀怨的《好了歌》为全书营造了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险恶气氛,概括隐示了荣宁二府的兴衰际遇,为小说中次第登场的纷纭人物之命运做了安排,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共同探究学习,提升文学实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散文作诗注,可以拿一篇文章作为范本,与学生共同完成。如我在教学中就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例进行诗注(用现代文对唐宋散文主题解读,不破坏原文意旨,不对原文一一对译,但使意旨相通,引入现代人的观念,结合现代实际作出对学生具有引领作用的诗歌赏析运用)。诗用七言歌行的形式,因为诗不是太长,于是押平声一韵到底,不换韵。既保留了原来教材中的注释与翻译精神,同时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文章本身的学术性、提升了原散文的文学性,进而链接相关古今诗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新颖不落俗套,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文学境界,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如歌行体的语言形式,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诗歌文学创作的能力。

附《游褒禅山记诗注》:

华山本名为花山,后世莫明谬其源。慧褒筑舍华山麓,肇赐嘉名为褒禅。浮图坐化遗庐冢,慧空禅院犹凛然。院东五里华阳洞,风光迤逦美名传。至和元年游结伴,安石五人同登攀。前洞咫尺又平坦,记游文辞逞精妍。幽暗昏惑窈深穴,拥火而入倍生寒。入洞愈深见愈奇,斗折蛇行阻且艰。谁道不出火且尽,既出复入已无缘。长悔未极游乐兴,更叹世间行路难。人生不坠青云志,奇瑰险远多相连。欲凌绝顶凭借力,攻玉还须助它山。荆公美文当铭记,深思慎取记心田。


相关链接:文本重读《尽志无悔》(略);群文阅读推荐:苏轼(宋)《石钟山记》;袁宏道(明)《虎丘记》;姚鼐(清)《登泰山记》


(三)构建教学情境,诗注能力迁移

教师在古代散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已有诗注作为示范,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养成一种新的学习习惯,在领会文章主要内容要旨的前提下学会自主用诗歌为散文作注;教师点评,并与学生探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形成诗文。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运用诗歌来抒写生活感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抨击时弊,歌咏新风,热爱祖国灿烂文明文化,张扬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譬如《感动中国颁奖词》,就是古诗文为杰出人物诗注的典范。这样就可以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结束语

唐宋散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它们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除了已有的教育学习方法之外,用诗歌注释的形式去彰显文本精华,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共同探究学习,提升文学实力,构建教学情境,诗注能力迁移,将诗歌散文彼此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让诗歌散文彼此交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讲话曾说“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刘禹锡(唐)诗《乌衣巷》

曹雪芹(清)小说《红楼梦》第一回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朱熹(宋)诗《观书有感二首》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