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面小康能否如期建成,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第一个百年目标能否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朝着更高水平发展,事关党的庄严承诺能否兑现。面对当前严峻形势,不少学者对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存疑虑,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对当前不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误解进行纠偏,再对小康社会与美好生活的逻辑关系进行探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全面小康社会更加准确全面深刻的内涵,以坚定人民群众对如期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纠偏;美好生活;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践历程
小康社会是古代先哲对老百姓向往的一种美好生活的朴素表达,具有浓厚的中国意蕴和中国特色,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安稳、富裕的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诗经·大雅·民劳》中描述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最早对小康社会的描述。战国末期《礼记·礼运》对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两种儒家理想的社会形态作了详细的描绘,并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比小康社会更高级更理想的社会状态。近代天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以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等,都有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的勾勒。但因其缺乏社会制度的支撑,而成为“乌托邦”式的理想。
“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从目标提出到战略推进,贯穿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务实推进和科学部署,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最终实现现代化阶段目标而奋斗的过程。
(一)“小康社会”阶段目标的提出(1979年-1987年“十三大”)
把“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最早由邓小平提出。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并用“小康之家”这一大众化、平民化的词语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第二步,即到20世纪末的阶段性战略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衡量指标。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1997“十五大”-2002“十六大”)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并指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1]。到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一亿美元,已经实现比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5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此外,在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这一论断主要体现在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同国际水平对比依然落后、城乡区域差距仍在扩大,生态环境保护、民主法治等方面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党在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 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2002“十六大”-2020)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国际形势,做出了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体现了我们党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为实现这一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准扶贫战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迈上新台阶。2017年党的十九大发出了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提出要坚决打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今天的“五位一体”现代化部署的不断完善和逐步推进,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具体和现实,从而保证了全面小康社会阶段目标的实现。
二、判断“小康社会”是否全面建成的若干理解纠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面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状况,又加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严重影响,有学者对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心存疑虑,不少民众更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误解,调侃认为2020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与自身并没有多大关系,自己只是被平均化的个体。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对“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判断标准存在误区。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而非局部或每一个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太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就算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3]这里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都是全面的,它的“全面”体现了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全面包含“五位一体”
十六大以前的小康是总体小康,着重强调经济发展指标,对于人民生活、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视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就曾指出 “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3]由此可见,我国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不单纯是物质方面的小康,还包含精神层面的小康,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还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上的小康,是各领域、全方面、全过程的小康。
2、全面涵盖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就在于它的“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人民性”的深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3]由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明确指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根本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们不能一面宣布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还有众多人口处于贫困之中,这样既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