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程概览

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演进与未来展望

要:职教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优劣,职教师资的培育也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培养职教师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工匠的培育基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相继制定出台了职教师资培育的相关政策,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已取得很大的成效,历经独立培育,大力培育及多元化培育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渐完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主体多元化、模式特色化。在21世纪新时代展望未来,我国正力争使职教师资道路逐渐专业化、成熟化,其培养政策也应实现依法治教以及强化执行监督等目标。

关键词:职教师资;教师教育;培育制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职教师资的培育过程也逐渐成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我国职教师资的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今日已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从最初成立独立的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学院开始,到现今建立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养基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不管是横向的扩展还是纵向的延伸,我国职教师资的发展已经取得巨大进步。近年来,职业教育已有的职教师资培养方式由于其发展对职教师资需求结构的改变逐步陷入困境。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职教师资培育政策的系统梳理,总结职教师资取得的成果并分析职教师资培养问题及原因,展望未来发展,以期促进职教师资特色培养培育。

一、我国职教师资发展的制度演进

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萌芽,是随着职业学校的建立而出现的,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职业的教师是随着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创办初期,国内尚无职教教师及师资培养经验,直至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对不同职业领域和层次的职教教师培养做出了规定。在职教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黄炎培等人主张“大职业教育主义”,使得职教教师职业描述超越了简单的“传授知识技能”的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职教师资的培育历经了独立到大力到多元化培育的阶段。

(一)职教师资独立培育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伊始,受历史条件的影响,职教师资培育主要依附于广义的教师培育体系中。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周恩来同志在中共八大会议上指出,社会和学校当前要大力培养工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迅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的职业院校持续增加,使得职教教师短缺,且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的职教师资来源也满足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新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因运而生,国家为培养职教所需师资开始建立独立的学院,并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

1958年实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育改革并提出“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的方针,此举无疑对职教教师培养在生产实践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务院1979年发布了《国家劳动总局和教育部关于增设四所技工学院的通知》计划在天津、山东、河南、吉林建立4所本科层次的技工师范学院专门培养职教师资[1]1983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编报1983—1985年培养职业学校专业课师资计划的通知》,大力促进对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培养。[2]在政策的推动下,很多省市所属高校开始着手设立职业技术师范系,掀起了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养热潮,为专业院校有计划地培养专业课师资。国家教委于1986年6月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各类普通高等院校主要解决理论课教师,相关大专院校建立了职教师资班有计划地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培养部分专业基础课师资,增设职业技术师范系,地方职业师范院校培养职教需求量大的专业教师。之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试点示范职业技术教育班。为职教师资培养基地以及职业师范院校建设1989原劳动部提出《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随后湖南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等高校设立职业技术学院,全国已建成14所培养职教专门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推动了职教师资的快速发展,职教师资培养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二)职教师资大力培育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型与飞速发展,职业学校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为了更加全面、规范地培育职教师资,党和国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国务院1991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多渠道解决职教师资特别是技能教师的来源问题,遵循培养和培训、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非师范院校承担职教师资培养提出要求。之后为制订职业教师从业标准和任职条件提供政策条件1995年劳动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布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1996年颁布《职业教育法》我国第一部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也象征着职教师资培育工作开始步入法制化与正规化的轨道。

90年代中期,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主体为普通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系)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这一体系初见端倪通过发展逐步加强,如1995年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根据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同意学校招收职教师资通知,开始招收职教师资班;1996年农业部、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印发“高等农业院校对口招收农业职业高中、农业中专、农业广播学校应届优秀毕业生暂行办法”的通知》;19979月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表明,对现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需加强建设,职教师范生在校期间不仅享受专业奖(助)学金而且免交学费,实行毕业后五年任教服务期制度。综合上述可见我国从政策层面上构建了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对职教师资培养越发重视,在这一阶段职教师资的培育得以大力发展

(三)职教师资多元化培育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作用的凸显,职业教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职教师资培养也逐渐趋于完善为加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教师资整体素质,2000年颁布《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大大提升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层次,这也是国家设立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的一个渊源,打通了职教师资的升学通道,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3];现代社会的新形势、新格局对劳动者和技能型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2005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同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大力支持进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同时还强调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并且出台多项政策保证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6年,国家强调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建设专兼结合的职教教师。这一系列政策,在制度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师培育不同于其他学校教师培养的特色,推动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的逐渐发展。

2011国家相继颁发相关政策文件,提出一系列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的任务,构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2013年,教育部对职教师资培养过程做出了具体规定,制定了《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放项目管理办法》,国务院2014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推进高水平学校以及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4]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强调国家师范学校培养职教师资基地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9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专项提出若干具体的实施策略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把“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建设作为结构优化的主要抓手。[5]可见,职教师资的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国家的政策保障与支持,在新的时期,职教教师教育培养也将向新的发展阶段迈进。

二、我国职教师资培已取得的成果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虽然起步较晚,相应地形成独立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时间较短,但当前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效,主要体现为逐渐趋于完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主体多元化以及模式特色化职教师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