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现代教育信息科技应用中的伦理道德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育信息科技应用中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分别对关注于教师和学生主体自身在应用教育信息科技中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关注于教育信息科技应用中主体间产生的教育伦理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信息的重要地位逐渐提高,已经成为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涌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仅仅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组织信息培训会,以此提高培育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了教育改革不可阻挡的趋势。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法,除去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方面的积极意义,教育信息科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教育信息科技应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在此考虑基础上的研究,有助于补充学术上与教育实践上对此问题的所存在的缺口,提升政府、学校及教师对教育信息科技应用中伦理道德研究的重视,完善教育信息科技的应用体系,改善教学方式,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教育信息科技应用中伦理道德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一定的打击,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带来了诸多好处,例如它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日上升,日益取代传统教学方法,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虚拟的学习环境和教育伦理环境在信息科技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应运而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各种网络媒体本身为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例如,学生获取和接受知识的途径和范围被网络媒体大大拓宽。通过借助网络媒体作为媒介,学生不仅可以遵循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模式,还可以在网络边界的帮助下,尝试新的学习方式,感受到多媒体引导的多向互动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也可以实现多向互动。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进行独立学习。在教育信息化中产生的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和教育伦理环境,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教育活动中所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教育伦理,而教育信息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伦理的范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育信息科技的应用,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之后,学生的发言权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在线多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避免了面对面的语言冲突。在这个虚拟环境当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不受思想的束缚,通过创造舆论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赋予了学生更大的发言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由于礼教而产生的对师生关系的约束。同时,因为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不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例如,学生主体性的增强,灌输式教学向主动探究式教学的转变,以及自我学习动机的增强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比如在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分工问题,在没有情感交流障碍和缺陷的情况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削弱了人文关怀,主动探究式学习中丢失的信息等。信息技术扩大了教育伦理的范围,同时也将“人本主义”置于教育伦理的中心。
二、信息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
教育信息科技的应用深刻地影响了教育伦理道德,它在促进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随着而来的也有诸多伦理道德问题。相比起它的积极影响,它所产生的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主要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关注于教师和学生主体自身在应用教育信息科技中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一个是关注于教育信息科技应用中主体间产生的教育伦理问题。首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存在着应用不当的情况,师生道德偏差严重。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条件的局限,可供学习的科目范畴大大扩大。当谈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时,人们总会轻易地对那些掌握新技术的人满怀敬畏,同时习惯于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因此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现代技术可以使教育现代化,对技术表现出十足的信心,但却很难留意到技术进步带来的道德失范问题,比如隐私泄露、数字鸿沟、信息污染、缺乏道德感情、侵犯知识产权、文化霸权、知识过剩、人格疏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与人民对于技术的盲目追求和信任以及对技术的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伦理和法律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这些危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出现的这些道德失范现象可以作为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从而使伦理学的规范和指导可以为现代驾驶技术的发展明确方向,这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思考尤为迫切。其次,教育信息化的飞快发展直接造成了技术的滥用,慢慢地弱化了人类的主导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日益被多媒体技术所取代。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忘记,这些技术都是我们人去创造的,为了实现我们的目的而主动创造的活动。在某些方面,例如技术项目的选择和发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人的价值。人是具有教育家属价值的主体,所以技术仅仅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个工具,带有一定的中性色彩。技术主体,即人,通过技术活动达到一定的需求,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任务。这就要求教育者掌握科学技术运用的“度”,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其违反推广、协助、指导等应用价值的特点。同时,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也使人民教师的主要地位变得苍白无力。多元化的媒体技术完全迎合了学生的需要,但这并不是促进学生内在素质发展和精神生活的必然因素。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学生之间的人文关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缺失的。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多时候是求助周围的技术,盲目地追随技术设计者的思想,而不再是独立思考或者是请教身边的同学或老师,这样只会成为技术发展的异化产物。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而现如今的教育信息化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教育信息化使得一些课堂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太过于注重技术的实用性。此外,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对师生之间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并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这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减少了师生见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化,远程教学技术也开始逐渐取代言传身教。
三、教育信息科技应用中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严守教师信息伦理道德底线,引导学生正确应用教育信息科技
严守教师信息伦理道德底线,提升自我修养。面对大量的信息,很难坚持严格的修养标准。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健康平和的心态,以抵御名利的诱惑。宣传和惩治信息伦理,鼓励教师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在网上和线下都能够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加强教师自身的信息伦理道德建设,提高知识产权素养等信息素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加强建设信息网络道德队伍。学校需要具备一支信息专业技术的教师队伍,对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集中培训,学习信息技术,掌握网络信息,将信息技术伦理和道德教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参与进来。加强学生在信息科技应用中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监控的管理机制,在推广网络德育信息、明确责任,同时进行文化交流,实现尽可能多的综合管理。在网络教育统一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基础上,从上到下实施网络德育管理。在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要明确负责部门和负责人,建立严格的网络,打击教育信息管理和传播机制,提高信息中心的网络技术,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利用校园网络“防火墙”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处理,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处理不健康有害信息,防止扩散,完善互联网规章制度,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则和校园文明行为中加入网络道德规范,并形成具体的惩戒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科技应用素养,同时也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律精神。引导学生浏览和使用规范的教育信息网站,选取合适的数据,辨别网站类型与网站数据;加强信息伦理教育,如信息网络犯罪、著作权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的道德失范问题往往是由网络的无约束性、开放性及信息的隐蔽性所导致。除了借助外部的力量,更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师生共同体
在教育信息科技应用中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信息技术是人类创造的一门技术,其应用活动必定是带有一定的价值负荷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也为教育信息化的活动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不要过于依赖信息科技与多媒体技术,尽量避免以信息科技与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导向,过度重视技术的作用反而会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结果适得其反,要学会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要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支撑,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实际的沟通与交流,多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以及其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展进行正确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