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体现在相对于传统的过分偏重文学史的教学而言,它更能在提高文学审美趣味方面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其次表现在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上,整本书阅读让师范生真正做到“学有大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高职语文教育专业;《雷雨》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教学尤其是“高值化”的经典名著[1]教学,是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是真正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2]。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高中语文新课标则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之首。基于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必须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素养、训练学生整本书阅读技能,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本文以《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1阅读理由
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首先得给出“阅读理由”。戏剧文学是四大文学体裁中学生最陌生的一种,虽然他们经常上网“刷剧”,对很多电影电视剧耳熟能详,但对电影电视剧背后的一剧之本———戏剧文学,却并不熟悉,除非教师硬性要求,否则学生一般不会自发阅读剧本。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内容,都表明戏剧文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而选择阅读和教学《雷雨》,恰好符合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虽然曹禺不满意它“太像戏”,但它的“太像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不是缺点,而是优点,是学生学习剧本文体特征的样板。通过阅读《雷雨》,学生可熟悉戏剧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掌握“时间、地点、情节”保持一致的“三一律”创作规则[3]。
2阅读准备
2.1读前知识准备
首先是话剧文体知识准备,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借助文学理论、写作等课程内容,厘清“话剧”概念,了解话剧“有别于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主要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幻觉[4]”的特点,积累话剧知识。其次是作者背景资料准备,可推荐学生阅读《曹禺传》。
2.2阅读方法准备
教师作阅读方法指导,如素读法,或者莫提默·J.艾德勒等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阅读策略[5]等。
3阅读任务
建议学生读两遍。第一遍采用素读法,不作阅读前话剧知识储备,不提前了解任何关于《雷雨》的信息,阅读《雷雨》后整体感受,并记录“阅读初感”[6]和疑问;第二遍采用专业读法,准备相关的文体知识和作者背景知识,带着下列任务单对《雷雨》作批注式阅读,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阅读感受和心得[7],读后撰写读书报告。任务单:1.《雷雨》第一幕开端是话剧史上非常经典的开场,仔细阅读鲁贵父女对话,体会其中的“戏”,列出其交代了哪些时、地、人、事等要素和人物的哪些矛盾纠葛?2.话剧中人物关系、人物心理和事件发生等都由人物对话表现,边读边理清剧中两个家庭八个人物的关系,注意第一幕大幕拉开时剧中八个人物各自的处境。3.小事件“周萍要去矿上”引起了其他人物尤其是蘩漪的什么反应?4.《雷雨》的演出公认蘩漪的演员选对了就成功一半,蘩漪有这么重要吗?你如何看待蘩漪的爱情追求?5.成功企业家周朴园和丫环母亲鲁妈是怎么搭上话的?对比周朴园美化侍萍和侍萍丑化自己的两种心态。梅侍萍“死”后,周朴园以何种心态面对婚姻?6.侍萍基于何种心理与周朴园相认?7.周朴园作为董事长、丈夫、父亲、旧情人、雇主等不同的身份,是否表现出不同的形象?加深理解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8.地点从周家客厅转换到鲁家是通过什么人物事件连接起来的?9.周萍在鲁家被发现时,注意其他人物的进场方式,体会台上人物的复杂心理。10.第四幕如何在凌晨两三点把所有人物调动到周家客厅?领略曹禺高超的人物进场设计。11.分析剧中三段恋情。作为女性,可以从侍萍和四凤母女类似的悲剧中得到什么启迪?作为男性,可以从周氏父子类似的恋情中得到何种启示?12.第四幕中捂了三十年的秘密由谁揭开?引发了怎样的戏剧高潮?13.运用所学戏剧知识体会《雷雨》的戏剧情境、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14.序幕和尾声对《雷雨》的悲剧意义有何影响?说说你对《雷雨》悲剧的理解:是善恶悲剧?是命运悲剧?抑或是没有坏人的悲剧?15.思考《雷雨》“烂俗狗血”剧情的经典之路。上述15个任务难度上有高低之分,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决定是否全部使用。还应该特别注意,“整本书阅读”教学务必根据文体特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精心设计具有“可接受性”的阅读任务[8]。
4阅读成果及评价
4.1个体撰写
学生阅读成果一般以读书报告或小论文形式呈现,成绩一般由教师评定,也可以由学生互评。学生互评采用交叉班级互评,然后展示于原班级,再由全班评选出最优秀的6篇文章,最后选出一等1篇、二等2篇、三等3篇。实际教学中,教师评定是最常见、最省时和最易操作的。受限于课时量,学生互评作业只能偶尔为之。
4.2小组合作
课时充裕时可安排分组讨论。学生根据阅读体验自选角度切入讨论,根据学生选择分四大组———爱情组、人物组、悲剧组、文体(话剧文体特征)组。全班共分成9个小组,其中三组为人物组(周朴园、蘩漪、侍萍)、三组为爱情组(周朴园和梅侍萍、周萍和蘩漪、周萍和四凤)、两组为悲剧组、一组为文体组。小组成员负责撰写发言稿,组长负责汇总和完善发言稿,每组推选发言人向全班展示本组的研读成果,接受全班提问,回答提问时可以由发言人回答,也可以由其他组员回答。展示结束后,全班评选“最佳发言人”“最佳发言稿”“最佳提问者”和“最佳回答者”。这一教学过程借鉴了同行经验[9],从实际效果看还不错。
5结语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对大学生“文学审美趣味的精心培育”方面[10]。相对于传统的过分偏重文学史的教学而言,它更能在提高文学审美趣味方面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其次,表现在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与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对接上,它让高等教育教学的效益最大化,让师范生们真正做到“学有大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不可能总是进行详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因此,如何选择书目、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方案、如何实施教学策略,以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问题。